相信大家也知道為什麼要聊Superdry了,雖然蠻早以前就有聽聞該品牌將要撤出市場,但直到如今品牌才在官微正式官宣。我平時因為實在太忙了,沒有時間試穿,所以很少會去買不同品牌的衣服、褲子、鞋子,基本是認準一個品牌,買相同尺寸甚至是相同款式即可。Superdry是近幾年我少有的會投入精力去試穿購買的品牌,因此也有點感想在此節點與大家分享。
最先引起好奇的,當然要從首店說起,位於來福士廣場4層的這個圍擋,夾雜著中、日、英文字,有調性,畫面黃金分割,開門的位置也合適,是我分享圍擋案例的常駐客。(原諒我的見識淺薄)
將好奇升級為關注的,是品牌同一家店的第二版圍擋,我喜歡的塗鴉風,一氣呵成因此才會拍了全景,可惜當時沒有超廣角。後來才知道,這副作品其實真的是請到藝術家現場創作的,更顯珍貴以及品牌態度。
2016年品牌開業,要不是寫這篇推文,我甚至都沒意識到已經是蠻多年前的事了,手機畫質感人……第一家店進來福士,當然是開了個好頭,在上海市場甚至是全國範圍市場,來福士廣場也都是有號召力和夠背書的。
2017年5月4日,興業太古匯對外開門迎客,Superdry/極度乾燥在此貢獻了一個超大規模的不知道是不是旗艦店的店鋪,要知道對稱位置的品牌是圍擋的i.t,基於當時商場的實際情況,只能說Superdry是模子,超級跩。
真正讓我和品牌產生淵源的也是機緣巧合,當年我在萬象城開業後寫了篇隨筆,用了Superdry的外立面做題圖,因此品牌的朋友加了我微信,之後才會互通有無,很感謝品牌朋友很拿我當朋友坦誠相待,我也自然有意識地多關注並多向市場傳遞積極信息。
甚至有幸少有地參加過一次品牌活動,酷得一塌糊塗。
以上這些是我作為觀察者視角的一些分享,其中有一件軼事令人印象深刻而且正好可以承前啟後到下一趴。
因為和品牌朋友關係還不錯嘛,外加自己確實買了很多產品,因此有段時間經常會在朋友圈po相關照片之類,被稱為野生代言人(另一個品牌是Seesaw)。然後有一位網友私信我說,聽說Superdry業績表現不好,如果我太給品牌站隊會顯得有失專業水準。
這是非常有意思的話題,其實我站品牌純出於個人喜好以及人際關係,而非業績導向,但捫心自問,個人也沒有覺得該品牌能獲得大眾市場買單。雖然我有過思考,但在此時期不大想事後諸葛亮般評頭論足,而且相信很多甲乙方垂直領域的朋友更有發言權,我只站在消費者角度說一些比較實際的感想。
我買他們家的產品,其實在認識品牌朋友之前就開始了,因為基友的推薦,說Superdry修身、袖長,比較適合我身材,所以才試了,還真是,就買了。簡單來說就是版型比較合我,但其實我的身材不是很正常。舉個反例,優衣庫很適賣,但優衣庫的版型不適合我,袖子太短了,但適合大多數人,因此可以反證Superdry的版型未必能適合大多數人。
第二個比較大的問題是版型不一致。上文有說到我因為太忙了少有時間去試衣,因此如果認準一個品牌會習慣型購買以提高效率,這點雖然Superdry解決了版型問題,但並沒有解決尺碼問題。我衣櫃里竟然有從XS到L不同的尺寸,很難想像這來自於同一個品牌。所以即使天貓雙11,我都不怎麼敢在線上購買。
這是我的個案,但問題在於我的身材並沒有短時間內有太大波動,因此相信這樣的問題也可能發生在很多消費者身上。對於品牌粉絲,可以享受在店內的試穿時光,但產品的不穩定性就很難撬動更大規模的客群。
這還不牽涉到一些基本面上的包括定價、市場營銷等更值得做品牌研究分析的因素。我只是想在感慨品牌撤出市場時,藉機聊一些關於商業本質之一的話題——產品。如果產品在版型、尺寸這些量化的維度還得挑客人,那麼進一步挑款式、風格的用戶基數自然會少很多。
我還是很喜歡Superdry的,包括實體店內的服務態度和方式,包括櫥窗設計,包括其品牌官微和天貓會員積分能夠實現打通的信息化運營,喜歡Superdry飽和的橙色logo和購物袋,但每每提袋而歸時又都會感慨經營不易。不過好在市場就是起起伏伏,多年前的FILA、Champion不也都伏過,未知也是商業的魅力所在。近兩年的商業環境不論對品牌還是商場而言影響顯然是系統性的、長期的,祝還在這個行業的同伴們能夠且行且珍惜,也祝Superdry的朋友能夠時來運轉。
One More Thing
說一個題外話,我們在做品牌建設時,「堅持」是很重要的。就像我當年持續地在為Superdry站隊,因此給很多朋友甚至是網友都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每當該品牌有給商場發內購券,商場的朋友都會想到我問我要不要;而這次品牌撤出市場,也有很多朋友來擔心我以後是不是沒衣服穿了。這種通過不斷灌輸而形成的烙印,其實也是我們日常在商業運營中可以嘗試的工作。
品牌推薦:【KENZO】
-END-